测光表对于数码相机使用者来说还有用吗?
很有用!
看你会不会使用而已,哈哈哈。
了解测光技术的人,就不会有此疑问了吧?经典的几款测光表,各具特色,不是数码相机机身那聊胜于无的测光功能能比拟的。
当然,仅仅是玩,测光不测光也就不重要了吧?
目前的测光技术,数码单反相机的内部测光已经基本可以取代测光表。之所以说基本,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场景下,使用数码相机自带的测光系统,已经足够好了。但是有些特殊的场景,对于摄影师来说有一个测光表,无异于锦上添花,更加完美。当然你首先得会用。
很有用,说没用的人大都是懒人或者是“差不多先生”,比如说你在拍摄时需要精确的1度点测(分区曝光了解一下),相机内置测光表的点测功能是满足不了这个要求的,或者是你需要真实还原被摄体的明暗色调,这就需要测入射光,相机内置测光表只能测反射光,再者如果你经常用闪光灯布光,需要精确设定光比,提高拍摄效率,这时就更需要一只有闪光同步功能的测光表了,额,有人说闪光灯可以TTL啊,你高兴就好,呵呵!
一点用都没有,测光表测的是入射光,而机内测光表测的是反射光,相机拍摄的也是反射光,尤其是机内测光表测的是进过镜头的光线,和相机是完全一直的,而单测光表测出的是不经过镜头的光线入射光,这样经过相机镜头后,与到达感光器的光线并不一致,所以,在以前相机没有机内测光表的时候,单测光表有用,而现代的相机测光系统已经非常先进,单测光表已经毫无用途。
以前玩胶片的时候基本都能估计出来光圈值,和测光表很接近甚至相同。自从用上了数码相机,基本上就不用测光表了,大多都使用M档拍摄,现在更不用测光表了,基本都使用光圈优先。
徕卡相机到底好不好?
徕卡是下一步目标。现用尼康D850配24一70,80一400镜头,在桂林本地拍摄,在国内游拍摄还能背得动。过两年,体力跟不上了,一定上徕卡Q2,轻便,广角,微距,大光圈,都很吸晴。远景,变焦只能舍去。
徕卡相机,在你学会估焦和超焦距后才会真正理解徕卡手动的意义。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徕卡拍的慢呢,因为慢慢拧的话,你还是不会用。徕卡强在不那么专业化的机身设计和机器逻辑。机器看着不专业,拍纪实人文给被摄人的冲击就小。古董玩具更容易打消他人的恐惧,专业机身看着跟记者一样谁不害怕。更小的镜头更方便使用的估焦,我看着别的方向,腰间的机器已经将前面的人记录下来
徕卡相机非常好。徕卡最突出有以下几个优势:第一色彩细腻、丰富,过渡自然。它不像有些日韩系镜头那么过于鲜艳浓例或者感到色彩偏淡,甚至略为偏色。第二,徕卡镜头呈现的画面层次丰富、立体感强,而且影调适中:既不像尼康那样过于锐利,也不像佳能那样略显柔软,不硬不软,恰到好处。第三,徕卡的机身和镜头使用金属材料的比例很高,例如镜头内部有一些用黄铜或其他贵金属制成,比起许多日本机身、镜头用塑料配件或镜身相比,不但对焦更加精确、可靠,而且使用寿命更长。有些日本镜头***用树脂镜片,而徕卡镜头用玻璃镜片,它的光学设计至今很难突破,近百年来成为德国光学工业的瑰宝。
好不好,客观的说,确实是好,保必须抛开价格说。目前徕卡应该有三款主力机型,q2,m10,sl2。先说q2,应该说基本没有对手,在q的时候就已经完美,唯一对手是sony,但除了像素外,可以说对焦和色彩完爆rx,q2更是在相素上再升级补齐短板,不考虑价格真心推荐,只要你能适应28的焦距。m做为徕卡的王牌,先不说操控,画质通俗的说就是那种直出就是你想要的那种,或者说通过手动作业后,看到照片后你第一反应是,嗯,比我想象的还好,而一般单反你却经常会想,怎么拍出来不是我想要的效果,或者说用m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,手动不是问题,熟悉了足够快,但动态和大场景显现不适合m,人文利器。sl相对就会尴尬些,就性能而言,应该说各大厂家的顶级微单实力都足够强,而且自家的松下s1r也摆在那个位置,只是外观,操控和图像传感器不同,虽然实力不容小觑,但对比价格就尴尬了,好在画质依然很徕卡,直出强于其它机型,镜头素质也是强于别家,但带来的就是硕大的体积,如果说机身还可以接受,镜头就比单反还单反了。最后,一开始说抛开价格,还是得说价格,因为品牌确实溢价高,当然做工也是顶级的,其它品牌没得比,就好像同样是大众的平台,可以产途锐,也可以产卡宴,也可以产宾利,定位本身就高,选择就看你自己了。手机里样片不多,但都是直出无任何后期,三款相机都包括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猜猜机型
当初徕卡等135相机的出现和普及,初衷是性价比。没错,相比大画幅,把电影胶片装进相机,即使损失一些画质,价格、体积、易用性却强了许多。
但是当单反出现特别是自动对焦技术成熟后,旁轴相机的种种优势逐渐丧失,只剩***积小,以及结实和不耗电等记者比较在意的优点。至于徕卡迷津津乐道的联动测距对焦,其实是模拟当时的炮兵三角定位,技术原理是原始的。
接着微单或黑卡的出现,把徕卡的最后一些优点也抹杀了。“扫街”时,尝试一下把黑卡放在腰间,翻转屏上折,开启人脸识别对焦。从构图、对焦精度、抓拍速度等方面都强于徕卡的所谓“盲拍”吧。
所以当技术上的阵地几乎丧失殆尽后,徕卡的宣传卖点逐渐从实用工具转向玄学,产品属性也从摄影工具变成奢侈品。徕卡使用者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不趁手,不得不从其它方面寻求心理安慰,比如拍不到的视角解释为不想拍,操作慢解释为在思考,等等。事实上成了被工具***的斯德哥尔摩症患者。
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,作品好不好,其中是否隐含了创作者的思想、学识、品味等等,一切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影像效果为标准。至于使用了什么工具,拍摄时使用了什么技巧,后期怎么修图,都只是过程,过程应该隐藏,才能确保影像的纯粹性。如果过于强调过程的某个环节,比如使用什么相机,可能是摄影师意图掩饰或彰显某种心理状态,其实和影像关系不大了。
现在的徕卡,从追求性价比的摄影器材,到摄影记者的实用利器,到奢侈品,一路走来,活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