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,一位七旬老人刘某为了方便存领***款,前往银行办理了储蓄卡,并购买了一张153开头的手机卡,同时注册了某支付软件账户并绑定了储蓄卡。然而,在5个月后,刘某因认为该手机号长期闲置是一种浪费,便将其注销。直到2023年,刘某因急需用钱,想起储蓄卡内还有近60万元存款,却被告知卡内余额已被陆续转出。通过查询账户流水,刘某发现资金在2021年至2023年间,从其原手机号绑定的支付软件账户中被陆续转出。

  刘某随即报警,警方调查后认为杨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。杨某到案后,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。据悉,2021年,该153号码被运营商重新投放市场,并由杨某实名注册使用。杨某在注册支付账户时,意外发现该账户已绑定了刘某的储蓄卡。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,杨某利用这一信息,从刘某名下的储蓄卡中转走了59万余元。

  浙江永康市检察院对此案提起公诉。案发后,杨某家属已向刘某退还了全部损失。3月15日,杨某因***罪被判处***三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10万元。

老人注销手机号未解绑被转走60万,法院:新机主因盗窃罪获刑三年六个月,罚款10万元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本***凸显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,尤其是手机号与金融账户的绑定问题。公众应提高警惕,对于不再使用的手机号应及时解绑相关账户,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经济损失。同时,此案也提醒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加强安全防护措施,确保用户资金安全。对于此类犯罪行为,法律必将予以严惩,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财产安全。

老人注销手机号未解绑被转走60万,法院:新机主因盗窃罪获刑三年六个月,罚款10万元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